首页 资讯 正文

安阳凡人有大爱

体育正文 129 0

安阳凡人有大爱

安阳凡人有大爱

凡人微光,星火(xīnghuǒ)成炬。在安阳(ānyáng),有这样一群平凡人“意外”走到聚光灯下,成为“热搜”—— 安阳市首次以姓名命名见义勇为工作室的(de)英雄群体,“全国文明家庭”获得者(huòdézhě)、用书籍为乡村孩子点亮梦想的李翠利,“全国自强模范”、翻越“人生高山”为百姓谋幸福的独臂支书王生有……他们是一束束光,既点亮自己(zìjǐ),也(yě)照亮别人。 近日,记者走近这些勇士与好人,聆听(língtīng)他们以凡人微光铸就人间大爱的(de)精彩故事,记录(jìlù)平凡生命迸发出的璀璨光焰,感受奔流时代中的温暖瞬间。 □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 陈浩(chénhào) 5月14日,随着红绸布(bù)落下,“见义勇为路江元工作室”“见义勇为王志明工作室”和“见义勇为任天柱工作室”相继(xiāngjì)揭牌,这是安阳市首次以见义勇为英模姓名命名的(de)工作室。 为啥以路江元、王志明、任天柱(tiānzhù)三人的名字命名见义勇为工作室? “因为他们是安阳市平凡人中闪现(shǎnxiàn)出的大爱之光。”安阳市见义勇为协会理事长(lǐshìzhǎng)王希社这样说。 2013年夏天,快递员路江元在送快递的路上,救出一名(yīmíng)因车祸(yīnchēhuò)重伤的女孩;2020年11月13日,他又和安阳市民王靖心、张同仁、刘云龙合力救起(jiùqǐ)一名11岁的落水男孩。 “同路江元一样,王志明、任天柱的见义勇为行为事迹也很突出,社会影响力巨大。”王希社说,在安阳,见义勇为者,涌现(yǒngxiàn)在各行各业(gèhánggèyè)的人群中,而他们三人仅仅(jǐnjǐn)是缩影…… 王希社介绍,今年4月20日,在安阳(ānyáng)南万金湖畔(húpàn),一名(yīmíng)男孩不慎滑入2米深的湖水中,危急时刻,安阳市民张雷、肖同超、司光南、张梦超4名青年挺身而出,两人跳水托举男孩上岸,两人在湿滑的橡胶坝上接应,最终4人成功将男孩救上岸;2020年12月12日,滑县道口镇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子点燃服装店(fúzhuāngdiàn)内衣物,致使火势(huǒshì)扩散。16岁的滑县学生郭帅威看到后,冲进店里(diànlǐ),一边躲避男子的追砍,一边拨打报警电话,并用灭火器(mièhuǒqì)抑制住火势蔓延…… “安阳凡人的大爱之光不仅(bùjǐn)在本地(běndì)闪耀,还播撒到了全国各地。”王希社如数家珍—— 安阳县籍村民田云超,2014年在福州市担任公交(gōngjiāo)驾驶员时,一日行驶中发现(fāxiàn)对面一辆公交车失控,向路(xiànglù)中间的安全岛冲去。田云超迅速停(tíng)好自己的车,奋不顾身地冲向失控车辆……经过多次努力,终于将其紧急制停; 2020年,武汉疫情最严重(yánzhòng)时期,安阳籍(jí)货车司机姚玉根不计成本,先后24次往返武汉运输医疗和生活物资,累计输入物资1500立方米;2022年5月,他路遇一位安徽籍陌生“卡友”突发脑梗,紧急(jǐnjí)送医后,为其(qí)垫付医疗费用并全程陪伴悉心照料。 据介绍,路江元工作室打造了10个志愿服务站(fúwùzhàn),包含(bāohán)73名志愿者(zhìyuànzhě);任天柱工作室打造了12个志愿服务站,包含320名志愿者;王志明工作室则已有28名志愿者。以三人名字(míngzì)命名的见义勇为工作室里,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壮大。 “同事路江元是我的榜样。”志愿者温圆凯说,“现在我的快递箱里(xiānglǐ),除了配送包裹,还常备(chángbèi)急救包和便携担架。我也想向英模学习,成为有大爱(yǒudàài)的人。” 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都有相同(xiāngtóng)的期许,希望加入工作室后,通过自己为社会带来(dàilái)更多的温暖。 1平方米(píngfāngmǐ)的地方可以干啥?放一个冰箱、一套厨具,还是一张方桌? 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妇女李翠利利用这(zhè)1平方米,在自家超市(chāoshì)办起“微光书苑”,撑起了无数孩子的明天。 5月23日,全国精神文明(jīngshénwénmíng)(wénmíng)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。李翠利家庭获得“全国文明家庭”称号。 这个消息(xiāoxī)如同一束温暖的光(guāng),照亮了小小的李石村,也让更多人把目光聚焦到李翠利和微光书苑。 来到李翠利家的超市,“微光书苑”四个大字在门头上格外醒目。往里走,绕过货架,就看到一张能坐(zuò)十几个孩子的大书桌,还有(háiyǒu)几个摆满书籍的书架……这里是承载着(zhe)乡村孩子梦想与希望的精神家园。 今年45岁的李翠利,眼中闪烁着温柔而坚定的光,她缓缓说起创办微光书苑的初衷。那(nà)是2008年,村里(cūnlǐ)来了演出队,本是热闹的文化活动,却逐渐变味,“三俗”表演让李翠利痛心不已,尤其是看到孩子(háizi)们第二天就开始模仿起那些不健康的内容(nèiróng),她下定决心要为发展乡村文化做点什么(shénme)。 “我(wǒ)想到了书,因为我在书上看到一句话,阅读是滋养心灵最好的养分。”她说(shuō)。 于是,李翠利(lǐcuìlì)自掏腰包买来300本(běn)旧书,又把自己收藏的200本书摆上超市货架(chāoshìhuòjià),在货架中间辟出阅读空间,用A4纸打印(dǎyìn)“微光书苑”四个大字贴上墙。没有仪式,没有宣传,“微光书苑”就这样悄无声息地“开张”了。 一开始,借阅者(zhě)寥寥无几,村民们(men)不理解,放着赚钱的生意不做,搞这些“没用”的书做什么?但李翠利没有放弃,她开始用小奖励吸引孩子们,借一本书(běnshū)奖励一块糖或一支铅笔,写读后感还能得到笔记本。慢慢地,孩子们被(bèi)吸引过来,小小的书苑逐渐热闹起来。 随着阅读氛围渐浓,书籍(shūjí)数量(shùliàng)不够了。李翠利四处奔波找书,内黄县的旧书摊(jiùshūtān)、大小书店都留下了她的身影,她还在网上发帖募集图书,联系文化名人、文化单位。为了(wèile)书苑,她投入了大量积蓄,家人也全力支持,母亲编麦秸秆草帽攒下(zǎnxià)的钱、父亲不舍得买衣服的钱,都化作了一本本珍贵的书籍。 2013年,村里的农家书屋搬进微光书苑,实现了政府资源与社会力量的有效对接,书苑图书保有量达到5000册(cè)。如今,微光书苑早已不是(shì)(búshì)单纯的借书场所,最初“1平方米(píngfāngmǐ)”的书架已经成为一间50平方米的阅读空间,“小小演讲家”阅读分享会、旧物改造、科学小实验、民俗(mínsú)传承等活动(huódòng)定期开展,成了村民尤其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。 17年来,微光(wēiguāng)书苑(shūyuàn)年均组织开展40余场次的各类乡村文化活动,服务辐射周边村庄,受众(shòuzhòng)达30多万人次,累计借阅量更是难以计数。不仅如此,李翠利还发展了100多名志愿者,其中有(yǒu)社会爱心(àixīn)人士,也有在书苑成长起来的孩子,他们接过阅读推广的接力棒,让微光的力量不断传递。 微光书苑,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,汇聚(huìjù)成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大爱星河(xīnghé),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 一位“独臂支书(zhīshū)”的坚守 5月26日清晨(qīngchén),林州盘龙山云雾缭绕。一条全长4公里的盘山公路如银链缠绕山腰,通往盘龙山村(shāncūn)。 在盘龙山村,只要提及王生有(yǒu),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,满脸敬佩。“他可是俺村的(de)主心骨!”村民张明顺说。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,王生有(yǒu)荣获“全国自强模范”称号。荣誉和(hé)村民的认可背后(bèihòu),是一段饱含艰辛的奋斗故事。 2002年,一场车祸让退伍军人王生(wángshēng)有永远失去了右手,右腿也落下残疾。2013年6月,在(zài)盘龙山村当了50多年村干部的大哥王自有,为硬化村子(cūnzi)道路,突发心肌梗死,镇党委决定让他在外做生意的弟弟(dìdì)王生有回村里接担子。 自此,“独臂支书(zhīshū)”的称号,开始在盘龙山村叫开。 彼时的盘龙山村,山高坡陡、交通不便,自然条件恶劣,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。在(zài)这个海拔1300米的小山村(xiǎoshāncūn),修一条(yītiáo)长4公里的盘山公路,是当时村里致富的希望。 “盘龙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,尽管身体残疾,但是我还是想把这个村(cūn)盘活,让(ràng)老百姓都能挣钱、有钱花。”王生有的话掷地有声。 修路资金短缺,他二话不说:“缺钱,我先垫!”凭借(píngjiè)此前做生意攒下的家底,他带(dài)着村民就地取材。“石料都得靠人往上背,工钱必须按时给!”为了(le)修路,王生有自掏腰包,先是垫付了村内硬化道路的40多万元,而后修整从主村(cóngzhǔcūn)到自然村的路,他又垫付了85万元。 十几年来,王生有克服重重困难(chóngchóngkùnnán),相继建成(jiànchéng)停车场、观景台、文化广场、展览馆…… 路通了,王生有却(què)依旧难眠:“咋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?” 于是,他扶持(fúchí)村(cūn)民家家种花椒、核桃700余亩,并利用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对花椒进行(jìnxíng)统一收购、包装、销售,并注册商标。他给出的收购价格高出市场价5%,保证了村民收入。2017年(nián),合作社成立(chénglì)首年盈利11万元,他给全村每户发了一壶油、一袋米及一个百元红包。 “绿水青山就是(jiùshì)金山银山!”王生有又盯上了太行山的奇绝风光。 发展旅游要改善基础设施。村里没钱,王生有四处(sìchù)筹资,修建村文化广场;动员村民拆除村口废弃猪圈、羊圈20多座(duōzuò),建起停车场。 在王生有的努力下,盘龙山村先后争取上级(shàngjí)资金和社会捐助近800万元(wànyuán)。如今,8个观景台点缀山间,七级跌瀑式景观带灵动秀美,传统石屋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民宿,小山村成了无数人向往的“诗(shī)和远方(yuǎnfāng)”。 “脱贫不是终点,是新生活的(de)起点!”王生有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记着新计划:引进中药材深加工企业、培训村民(cūnmín)当导游…… “红旗渠能修成,咱盘龙山就能变样!”王生有站(zhàn)在观景台前,目光(mùguāng)坚定,望向远方。
安阳凡人有大爱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